本科教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湖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专业介绍

(一)专业定位

立足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与区域输变电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依托15个国家级与省部级教育质量工程平台和7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坚持“三制三融三创”培养机制与体系,围绕着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产业链的输变电、核能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为我国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输变电装备、新能源发电、核电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历史沿革

电气工程系源于1959年的衡阳矿冶工程威廉williamhill基础课部,于1995年由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教研室和电工教研室组建而成,专业名称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五个国家管理专业之一,1999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目录,按一级学科名称更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年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2018年被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成为湖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2年获批能源动力085801电气工程硕士点招生。2024年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处于进校审查阶段,2025年新增电气工程(0808)、低空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能源动力085801电气工程系统科学(0711)、低空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程学、材料科学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三)特色优势

1.教学科研队伍实力雄厚,现有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6人,硕士生导师37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2人。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级人才称号、全国科技标兵、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10余人。近年来,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央军委科技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安全部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家核能开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及横向项目200余项,完成企业技术攻关项目70余项,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央视新闻联播以“硬科技”为题多次追踪报道了核心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南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与教学成果奖项共10余项;

2.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工信部电力装备(输变电)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输变电现代产业威廉williamhill、湖南省输变电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湖南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湖南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教学实验平台等国家级与省部级教育质量工程平台15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城市管理)、中核集团“核设施运行状态监测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超快微纳技术与激光先进制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核聚变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湖南省节能开关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新能源光伏与光储一体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装备创新中心等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

3.建有《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应用》、《电机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冲击电压发生器及其测量虚拟实验》、《等离子体放电物理过程虚拟仿真实验》等国家级、省级一流(精品)课程10门

4.建设了国网湖南省衡阳市供电公司、国网湖南省特高压输电公司、湖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大唐发电集团、特变电工等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及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开设有3个创新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电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电创新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变电创新班))和1个特岗班(中核特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服务于区域输变电产业经济发展,围绕输变电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设置课程系统、组织安排教学,毕业生考研率与就业率名列全国前列,绝大部分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其它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就业。

5.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学科竞赛中获取佳绩。学科竞赛喜报频传,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近年来,学生主持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50余项,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科技竞赛活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四)发展举措

(1)坚持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建设

专业紧扣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聚焦服务行业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竞赛制、项目制、导师制”的“三制”育人机制,通过采取创新教育与专业建设相融合、与学科竞赛相融合和与用人单位相融合的“三融”育人策略,建构了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运行机制、创新教育实践平台的“三创”育人生态,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深度衔接的特色发展模式,建设了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现代产业威廉williamhill和湖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等实习实践基地,助力“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合作共赢为前提,增强校企合作深度广度、深度和密度,拓宽与输变电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渠道,推动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的转化等。

(2)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深化思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教融合、技教融合“五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五链协同”,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专业学生开展劳动助农行动被求是杂志刊载的教育部开展主题教育专报配图选取,积极访企脱岗促就业,CCTV-13朝闻天下报道威廉williamhill与专业多措并举帮扶学生高质量就业工作,学生就业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3)坚持“人才培养中心”,精确对接电气行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从理论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两方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重构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建立教师听课研讨制度以及各类教学竞赛制度,全方位提升教学水平。

开设有3个创新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电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电创新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变电创新班))、1个特岗班(中核特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普通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电网) 围绕着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内蒙古电网等安全稳定运行,为我国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网运维、勘测设计、科学试验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电创新班) 围绕着核电、新型能源等领域,服务地方经济,为我国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新能源发电、核电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变电创新班)培养能在电网、输变电装备等生产与制造、建设、试验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系统运行、工程设计、试验分析、研制开发、决策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中核特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威廉williamhill与中核集团联合培养的订单班,课程双方共同参与,学生进校即与中核集团签约,在校期间还有各种奖助学金。

普通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围绕着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产业链的电网、输变电、核能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为我国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输变电装备、新能源发电、核电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工、电子、控制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基本理论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及新能源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专业发展动态,具有高政治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国际视野、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电力系统、电力装备、常规能源、核电等新能源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系统运行、工程设计、试验分析、研制开发、决策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预期五年以上的毕业生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达到工程师等中级技术职称任职条件或岗位要求:

(1)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坚守职业道德与专业操守。

(2)具有工程思维与专业素养,具备解决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具备工程管理能力。

(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技术、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地址:中国 湖南 衡阳 常胜西路     
雨母校区: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衡祁路228号威廉williamhill雨母校区威廉williamhill     
电话:0734-8282125     邮编:421001

版权所有:威廉williamhill|(中文)官网 - 登录入口

Baidu
sogou